了解棒球各種球種的特色與差異,包括四縫線快速球、滑球、變速球、曲球、指叉球、蝴蝶球、卡特球、螺旋球、橫掃變化球等。掌握每種球路的定義、握法、變化特性與歷史起源,深入剖析投手如何運用球種組合欺敵壓制打者。棒球迷必讀的球種全解析!
四縫線快速直球
四縫線快速球定義
四縫線快速球(Four-seam fastball)幾乎總是投手最快、最筆直的球種,同時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球路之一。
四縫線快速直球軌跡
由於四縫線快速球幾乎沒有變化,因此通常也是投手最容易控制的位置球。這種球的目的是用速度壓制打者,希望在打者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進入好球帶,讓打者揮棒落空或因為揮棒延遲而擊出弱擊球。這種球之所以被稱為「四縫線」,是因為投手出手後,球在旋轉時會顯示出四道縫線。
一顆旋轉速率高的四縫線快速球常被形容為「上飄快速球(rising fastball)」,因為它能更久地抵抗重力的下壓,看起來像是「往上升」,這種球在好球帶上緣特別容易讓打者揮空。
最快的四縫線球速可超過時速 100 英里(約 161 公里),而目前大聯盟四縫線快速球的平均球速約為 94 英里(約 151 公里)。
四縫線快速球握法
要投出四縫線快速球,投手需將球上的「馬蹄形縫線」橫向擺放,並將食指與中指放在縫線之間的開口處,兩指的邊緣略微壓在縫線上。兩根手指各自接觸縫線兩側,共四個接觸點。這也是野手傳球時通常被教導的握法,因為這樣能投出最筆直的球。
四縫線快速球通常會帶有純粹的「後旋」,讓球在飛行時呈現「帶勁」或「直衝」的軌跡。

滑球
滑球定義
滑球(Slider)是一種變化球,比曲球(Curveball)球速更快、但整體變化幅度較小。滑球的變化通常更為銳利,速度也高於大多數其他變化球。滑球與曲球經常被混淆,因為它們的目的相同——透過旋轉與朝投手慣用手反方向的變化來欺騙打者。(當某顆球介於兩者之間時,球界會以俚語稱其為「slurve」。)
大多數職業投手至少會投滑球或曲球其中之一——有些人甚至兩者兼具。像滑球這樣的變化球是職業先發投手武器庫中的重要組成,能夠讓打者無法專注應對快速球,進而打亂揮棒節奏。
滑球軌跡
滑球會像畫出一道弧線般向打者的外角下墜。跟曲球比較起來,這道弧線比較銳利、快速。前半段軌跡與直球相同,到靠近本壘板時會往打者外角下墜。
滑球之所以比曲球更具欺敵性,是因為它的出手速度較快,旋轉方式與快速球更為相似——儘管其變化幅度較小。許多以速球為主的後援投手僅會搭配滑球,兩種球路相互配合,利用滑球的延遲變化達成欺敵效果。
滑球握法
與曲球類似,投手在投滑球時會使用手腕的翻轉與施加旋轉。滑球的特性介於卡特球(Cutter)與曲球之間。若滑球變化幅度不足,這種球被稱為「吊滑球(hanging slider)」或簡稱「吊球(hanger)」,由於球速不及快速球、變化又不明顯,打者更容易掌握擊球時機。
傳統的「陀螺滑球(Gyro Slider)」會以「子彈旋轉」方式飛行——也就是說,棒球像美式足球一樣螺旋式前進。

滑球起源
滑球最早在 20 世紀初期開始受到關注,當時被稱為「五分曲球(nickel curve)」。雖然這種球的發明人沒有定論,但許多歷史學者認為,名字恰如其分的名人堂投手 Charles Albert “Chief” Bender 是第一位讓滑球聲名大噪的投手。
指叉球
指叉球定義
指叉球(Splitter),又稱「指叉快速球(Split-finger fastball)」,雖然名稱中有「快速球」,但由於其變化幅度大且球速較慢,實際上與傳統快速球相差甚遠,因此在 Statcast 分類中屬於「變速球類型(offspeed pitch)」。
指叉球軌跡
指叉球的出手力道與快速球相同,但接近本壘時會突然劇烈下墜。通常投手會在使用變化球或變速球的情境下選擇投指叉球。這種球的球速僅比變速球略快,有時甚至與變速球融合,形成所謂的「指叉變速球(Split-change)」。
指叉球在大聯盟屬於相對少見的變速球,但仍有一定使用率。在日本職棒(NPB)中則非常普遍,許多日本投手在登上大聯盟時,會將指叉球作為主力球種之一。
指叉球握法
投手投指叉球時,會將食指與中指分開呈「V」字形握住球的兩側——通常甚至壓在縫線外側。由於球速較慢且末段突然下墜,指叉球的目的在於讓打者提前出棒,進而造成弱擊球。
由於這種握法,指叉球出手時會產生極低的旋轉,使球從投手手中「翻滾」而出,進一步增加其不規則下墜的效果。

指叉球起源
指叉球的前身是叉球(Forkball),兩者的握法極為相似,差別在於指叉球的握法更輕鬆,球的位置也偏向指尖;而叉球則握得更深,靠近指根部。同時,指叉球的出手動作幾乎無需手腕翻轉,與快速球相似;而叉球則需要明顯的手腕動作。
指叉球的廣泛知名度來自名人堂終結者 Bruce Sutter,他經常投這種球,奠定了指叉球在大聯盟的地位。近年來,如大谷翔平、佐佐木朗希、千賀滉大和山本由伸等日本球星也讓這顆球再度受到矚目。
伸卡球
伸卡球定義
伸卡球(Sinker),又常被稱為二縫線快速球(Two-seam fastball),是一種具備強烈下墜、朝投手慣用手方向偏移(arm-side run)或兩者兼具的快速球。這種球路以製造滾地球聞名,是壓制型投手的重要武器。
伸卡球通常是投手最快的球路之一,但球速略慢於四縫線快速球。雖然它曾是大聯盟中投手最常使用的球種之一,但近年來其使用率有所下降。不過擅長投伸卡球的投手(俗稱「Sinkerballers」)往往能有效壓制全壘打。
伸卡球軌跡
伸卡球不但比四縫線快速球更容易下墜(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也更容易造成打者擊出滾地球。而四縫線球則較常造成揮空。伸卡球通常具有較低的旋轉速率,並且投在好球帶下緣,以便讓打者難以擊中球心。
除了下墜外,伸卡球還會朝投手的慣用手方向橫向移動:右投的球會向右偏(靠近右打者或遠離左打者),左投則向左偏。這種橫向移動有時被稱為「尾勁(Tail)」或「手臂側偏移(Arm-side run)」。
伸卡球握法
伸卡球的握法有多種變化,但最常見的是:將兩根手指(食指與中指)放在球的兩條最靠近彼此的縫線上,並讓棒球的「馬蹄形縫線(Horseshoe)」垂直擺放,每根手指壓在各自的縫線上。
若指壓施力相同,伸卡球與四縫線快速球的出手軌跡會很接近。但通常投手在投伸卡球時,會改變指壓,這正是導致伸卡球產生變化的關鍵。
對於球速不如頂尖火球男的投手而言,伸卡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球種,因其變化與欺敵效果能有效彌補球速上的不足。

伸卡球起源
根據知名棒球數據學者 Bill James 的說法,伸卡球雖早在 1950 年以前就已存在,但當時的投手並未刻意去投這種球。早期投手只專注於投快速球,而只有少數人的球自然會帶有下墜效果。直到 1950 年左右,投手才開始有意識地在快速球中加入不同的變化,這才讓伸卡球成為一種獨立且廣泛使用的球種。
伸卡球最具代表性的人選,毫無疑問就是王建民,他的伸卡球在全盛時期被喻為是重如保齡球難打。
而近期被譽為新世代頂級強投的天才火球男Paul Skenes則練就出伸卡指叉(Splinker)這種混合以上兩種的球種。
變速球
變速球定義
變速球(Changeup)是棒球比賽中投手所能投出的最慢球種之一,其效果建立在「欺敵」的基礎上。
投手會以與快速球相同的出手軌跡投出變速球,但球速顯著較慢。變速球的目的,是讓打者誤以為是一顆快速球,藉此打亂打者的揮棒節奏。
變速球屬於常見的「非速球」類型,幾乎每位先發投手都將變速球作為他投球武器庫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較多後援投手則不會投變速球,因為他們通常只面對打者一次,對於欺敵的需求較低。)
變速球軌跡
一顆出色的變速球會讓打者在球尚未抵達本壘板前就開始揮棒,最終導致揮空,或是擊出極為軟弱的擊球。不過,若打者能辨識出變速球,那麼因其球速緩慢,變速球也會成為最容易擊中的球種之一。
變速球經常被形容為會「下墜」或「突然掉下來」,因為它在投手出手時看起來像是一顆快速球,但卻會在接近本壘時突然下墜,並朝投手慣用手的一側橫向偏移。
變速球握法
投手投變速球時有多種不同的握法,但共同特點是球會被握得更深——有時甚至是貼近手掌。變速球的投球動作幾乎與快速球一致,以達到欺敵的效果。
最常見的變速球握法是「圈指變速球(Circle Change)」,投手用拇指與食指在球的一側形成一個圈,其餘三指則握住球的其他部分。

變速球起源
變速球的歷史幾乎與棒球運動本身一樣久遠。在棒球早期,當時的變化球被認為不公平且具欺騙性,因此多數投手僅投直球,僅有少數人會改變球速。也因此,在那個時代速度較慢的球可以被視為最早的變速球。
曲球
曲球定義
曲球(Curveball)是一種變化幅度極大的變化球種,其變化程度通常超過其他所有球種。相比滑球(Slider),曲球球速較慢、整體變化也更大,用來打亂打者的節奏。
大多數職業投手至少會投曲球或滑球其中之一——有些人甚至同時具備這兩種變化球。像曲球這樣的變化球是職業先發投手武器庫中的核心元素,因為它能讓打者無法專注準備迎接快速球,達到干擾效果。
曲球一直是棒球歷史上最常使用的球種之一,而捕手用兩根手指作為暗號也已廣泛被接受為代表曲球的手勢。
曲球軌跡
曲球的軌跡呈拋物線狀,因此到達本壘的時間較長,容易給打者造成「減速」或「球踩剎車」的錯覺。當投手成功投出曲球時,若打者原本預期是一顆快速球,往往會因為太早出棒、從上往下揮棒而揮空。
曲球在美國文化中名氣極高,「throw a curveball(投出一顆曲球)」甚至演變成一個慣用語,意思是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欺騙對方,正如投手希望藉由這種球路達到的效果。
曲球握法
曲球有許多不同的握法。一些投手的曲球會呈現橫向大幅橫移的軌跡,而另一些則會筆直下墜(這種被稱為「12點到6點曲球(12-to-6 curve)」)。
滑球和曲球有時會被混淆,因為它們的目的相同——透過旋轉和移動來欺騙打者,通常都會朝投手慣用手的反方向變化。(當某顆球介於滑球與曲球之間時,球界俗稱其為「slurve」。)
與滑球類似,投手在投曲球時也會透過手腕的快速翻轉來施加旋轉。若曲球的變化幅度不如預期,這種球被稱為「吊曲球(hanging curve)」或簡稱「吊球(hanger)」,因其變化不足、球速慢、軌跡筆直,往往成為打者的理想進攻目標。

曲球起源
曲球的出現可追溯至 19 世紀中葉,當時它被視為欺騙性且不誠實的投球方式。但由於當時無法用明文規則禁止這種投法,曲球便存續下來,並最終成為比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誰是首位投出曲球的投手至今仍有爭議,但大多數棒球歷史學家認為這項榮譽屬於名人堂球員 Candy Cummings。最早有關曲球的紀錄出現在《New York Clipper》報紙,1869 年該報形容 Phonney Martin 是位「極難打中的投手,因為他的球從不筆直飛來,而是以一種惱人的曲線靠近本壘」。
蝴蝶球
蝴蝶球定義
蝴蝶球(Knuckleball)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球路,實戰中能投出這種球的投手通常幾乎只依賴這一種球。蝴蝶球的目標是在投出時幾乎完全消除球的旋轉,使其在飛向本壘的途中出現難以預測的飄忽軌跡。
蝴蝶球軌跡
儘管蝴蝶球的球速遠低於一般球路,它卻可能是最難打中的球種之一,因為它的移動非常不規則。(同樣地,這也是捕手最難接、裁判最難判的球種之一。)
蝴蝶球的明顯缺點是:若它無法「跳舞」(也就是沒有飄移變化),由於球速慢,很容易成為打者攻擊的目標。因為蝴蝶球極難掌握,且一顆投不好的蝴蝶球風險極高,歷來能成功使用蝴蝶球的投手少之又少——任何時期在大聯盟中會投蝴蝶球的投手通常不超過一兩位。
蝴蝶球握法
蝴蝶球的名稱來自其獨特的握法,投手會用指關節壓在球上(或懸浮在球上),並用指甲卡住球面。這種球路的出手動作相對輕鬆,因此蝴蝶球投手通常是所有投手中對手臂負擔最小的一群。他們經常能投較長局數、登板頻率也不需要太多休息,甚至能投到四十歲以上,職業生涯的衰退速度也比一般投手緩慢許多。

蝴蝶球起源
蝴蝶球的起源尚不明確,但曾於 1905 至 1920 年間效力的投手 Eddie Cicotte 因其獨特的握球方式而獲得「Knuckles(指關節)」的綽號,許多人認為他是第一位經常性投出蝴蝶球的選手。
著名的蝴蝶球投手包括名人堂成員 Hoyt Wilhelm 和 Phil Niekro,以及較近代的 Tim Wakefield 和 R.A. Dickey——後者是史上唯一一位以蝴蝶球奪得賽揚獎的投手。
滑曲球
滑曲球定義
滑曲球(Slurve)是一種結合滑球(Slider)與曲球(Curveball)特性的變化球。滑球的變化較緊湊、速度較快,曲球則變化幅度較大、速度較慢,而滑曲球則介於兩者之間,具有橫向與縱向雙重變化。
滑曲球軌跡
在大聯盟中,滑球的平均球速約為時速 80 多英里(約 130 公里),曲球則約在 70 多英里(約 120 公里)區間,而滑曲球的球速通常落在低 80 英里(約 130 公里出頭)。滑曲球會朝投手持球手的反方向(也就是手套側)下墜並橫向變化。
滑曲球握法
滑曲球的握法可參考滑球或曲球。投手可能會用類似曲球的方式增加旋轉,以產生更大變化,但出手動作則會像滑球一樣偏快。

滑曲球起源
歷史上多位知名大聯盟投手,如 Johnny Sain、Jim Kaat、Goose Gossage 和 Kerry Wood 都曾以滑曲球聞名。
「Slurve」一詞最初為俚語,用來形容那些投出的變化球既不像典型滑球、也不像傳統曲球的投手所使用的球路。
隨著球路分類系統的演進,Statcast 於 2023 年正式將滑曲球(Slurve)和橫掃變化球(Sweeper)列為兩種新的官方球路分類。
卡特球
卡特球定義
卡特球(Cutter)是一種快速球的變化型,其特點是在飛向本壘時會稍微朝投手手套側(Glove Side)移動——也就是說,右投的卡特球會往右打者的外側切出,或往左打者的內側靠近。雖然不像四縫線快速球或伸卡球那樣普及,但對於某些擁有這顆球的投手來說,卡特球是他們的主要球路之一。
雖然卡特球屬於快速球類型,但投手通常會與四縫線球或伸卡球搭配使用,球速略低於前兩者。對某些投手來說,他們的卡特球更像是一顆快速滑球(Hard Slider),而不是傳統快速球。
卡特球軌跡
一顆有效的卡特球可以讓打者的球棒斷裂。當右投面對左打(或左投對右打)時,卡特球會迅速朝打者的手內側靠近,讓打者擊球時打在球棒較細的位置(握柄附近),因此容易斷棒。
極少數情況下,有些切換打擊(Switch-Hitter)打者甚至會選擇站在與投手同側的打擊區(正常情況下,切換打擊打者會選擇站在與投手相反的一側),就是因為卡特球的獨特移動路徑會在面對反向投手時容易讓人被卡住、難以正常發揮。
卡特球握法
卡特球的出手方式類似快速球,但關鍵在於將兩根手指一起偏向棒球的一側握球(右投靠右側,左投靠左側),以產生出手後的「切」的變化。
卡特球的關鍵是「欺敵」。打者習慣面對的是直線四縫線球,或是朝投手持球側變化的伸卡球,而卡特球則在接近本壘時突然朝反方向變化,使打者難以準確擊中球心。

卡特球起源
卡特球已有超過 50 年的歷史,但真正讓它聲名大噪的是名人堂球星、洋基終結者 Mariano Rivera。他幾乎只投這一種球,其卡特球後段變化之劇烈,甚至以「讓左打者球棒斷裂無數」而聞名於世。
彈指曲球
彈指曲球定義
有些投手會以傳統曲球作為主要變化球,也有些人選擇使用彈指曲球(Knuckle-curve),又稱為「刺指曲球(Spike Curve)」,日本職棒也有ハードカーブ(Hard Curve)的異稱。這種球是曲球的變化型,其握法與投法大致與曲球相同,但會將一根手指(通常是食指)的指關節抬起來,不與球面接觸。
彈指曲球軌跡
現代的彈指曲球具有曲球特有的上下墜變化,並常伴隨向投手手套側的橫向變化。
雖然這種球的名稱乍聽像是棒球中的最大矛盾——曲球以旋轉為核心,而蝴蝶球則是以無旋轉為主——但彈指曲球實際上結合了兩者的優點:擁有曲球的慢速下墜,加上一些來自蝴蝶球的不可預測性。
對那些已經掌握這顆球的投手而言,彈指曲球是一種隱藏版的武器,經常在打者意想不到時使用,以達到欺敵效果。
彈指曲球握法
彈指曲球的核心概念是投手至少有一根手指(多為食指)在握球時呈彎曲狀態——類似蝴蝶球的握法——同時仍保留曲球特有的手腕翻轉動作。
最常見的握法是讓食指的指甲壓入球面、指關節懸空,其餘如中指則沿著縫線或球面擺放,幫助穩定與施力。
可以將這種球想像成位於蝴蝶球與曲球之間的光譜:若偏向曲球特性,指關節曲球就像一顆旋轉較慢、變化稍微不同的曲球;若偏向蝴蝶球特性,它就像一顆有更多旋轉、速度稍快的蝴蝶球。

彈指曲球起源
現今的彈指曲球實際上可被視為曲球的一種形式。功能上與曲球一致,差別僅在於投手偏好哪一種握法。
但從棒球歷史來看,早期部分彈指曲球非常接近蝴蝶球,也有些與曲球幾乎無異,因此這種球曾長時間被歸類為其中一種。據推測,最早穩定投出彈指曲球的投手可能是 Ed Summers,他在 1912 年以前效力底特律老虎隊,以多變的蝴蝶球投法與變化幅度聞名。近代彈指曲球最聞名的莫過於已退役的名人堂投手Mike Mussina。
小便球
小便球定義
小便球(Eephus),或稱彩虹球是棒球比賽中最罕見的球種之一,以其極低的球速與出其不意的效果聞名。
小便球軌跡
通常,小便球會被以非常高的拋物線軌跡投出,類似慢速壘球的投球方式。打者習慣面對的快速球速度幾乎是小便球的兩倍,因此當看到這種球時,容易因過度興奮提早出棒,用力過猛。然而,若打者能穩住重心、保持節奏並正常揮棒,那麼小便球反而是全棒球中最容易擊中的球種——它沒有突如其來的變化,也沒有壓制性的速度。
小便球起源
小便球最早由匹茲堡海盜隊的投手 Rip Sewell 穩定使用,當時這顆球尚未命名。後來是他的隊友 Maurice Van Robays 替這顆球取了名字「Eephus」。當被問到這名字的由來時,他回答說:「Eephus 什麼都不是,而這顆球也是什麼都不是。」在希伯來文中,「efes」可粗略翻譯為「無、零」,「eephus」這個字明顯就源自於此。
現今極少有投手使用小便球,但 Zack Greinke 就因偶爾投出小便球來驚喜打者而廣受球迷喜愛,是近代極少數會定期使用此球種的投手之一。
螺旋球
螺旋球定義
螺旋球(Screwball)是一種變化球,其特點是球路會往投手慣用手同側移動,也就是與大多數變化球相反的方向。這種罕見的球種在現代棒球中幾乎絕跡,主要是因為它對投手手臂造成的壓力較大。
螺旋球軌跡
螺旋球的變化是朝投手持球手同側的方向偏移,這種移動來自極為不尋常的投球動作。螺旋球這種球路行進軌跡跟曲球恰巧相反,11往5點鐘方向(11→5)正旋(旋轉軸2-8)。
螺旋球握法
投螺旋球時,投手需要讓手腕翻轉,出手瞬間掌心朝向與手套相反的一側。這與滑球、曲球等球種的出手動作完全相反——那些球種在出手時是讓掌心朝向手套側。
由於螺旋球的投球動作相當不自然且吃力,這顆球比曲球更難掌握。然而理論上,它的效果與曲球類似,只是變化方向相反。

螺旋球起源
螺旋球的起源難以追溯,因為在棒球早期,它常被視為曲球的一種變化形式。名人堂投手 Carl Hubbell 曾靠螺旋球重振生涯,也讓這顆球聲名大噪。
近代較為知名的螺旋球使用者包括 Héctor Santiago 和 Brent Honeywell。
橫掃球
橫掃球定義
橫掃球(Sweeper)是滑球(Slider)的一種變化型,近幾年在大聯盟中迅速流行起來。其最大特點是具有極大的橫向變化幅度,與傳統滑球相比,變化不再是緊湊快速的「斜墜型」,而是以「橫移」為主。
橫掃球軌跡
橫掃球的球速通常比傳統滑球稍慢,因此有更多時間在進壘過程中橫向「掃過」好球帶。大聯盟平均滑球的橫向變化約為 6 英吋,而橫掃變化球平均可達 15 英吋,因此它有時也被稱為「飛盤滑球(Frisbee slider)」,形容其平飛橫掃的移動方式。
傳統滑球仰賴與快速球相似的出手動作進行欺敵,而橫掃球則憑藉明顯的橫向變化來讓打者難以正面擊中球心,進而產生弱擊球或揮棒落空的效果。
橫掃球握法
橫掃球有多種握法,但大多數投手會使用側旋(從球的側面施力)或是二縫線握法來製造旋轉。其縫線排列方式可以利用「縫線偏移尾流效應(Seam-Shifted Wake)」原理,使氣流繞球時產生額外的橫向移動,增加球路的不可預測性。
相比之下,傳統的「陀螺滑球(Gyro Slider)」則是以「子彈旋轉」方式投出,球的旋轉如同美式足球,主要向下變化。

橫掃球起源
橫掃球是近年才被正式分類的新型球路。儘管像 Adam Ottavino、Yu Darvish 等投手早已使用這種橫移幅度極大的滑球,但直到 2021 年底至 2022 年初,這種球才開始被命名為「Sweeper」並廣為使用,尤其在道奇、洋基等球隊推廣下,進一步普及至全聯盟。
大谷翔平在2023年經典決賽最後一打席用橫掃球三振掉Mike Trout,也讓這個變化球種聲名大噪。
許多投手會同時投出傳統滑球與橫掃球。由於橫掃球的球路形狀與變化方向明顯不同,Statcast 在 2023 年正式將其獨立分類為一種新球種。
快速指叉球
快速指叉球定義
快速指叉球(Forkball)是棒球中極為罕見的球種之一,是指叉球(Splitter)的一種變化型,以其大幅度下墜的球路著稱。由於投快速指叉球時需要極大扭力與手腕動作,因此對投手手臂的負擔也相對較大,是一種對身體相當「吃力」的變化球。
快速指叉球軌跡
投快速指叉球時,投手會將棒球深深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然後在出手瞬間以手腕向下猛力翻轉,產生類似「12點到6點曲球(12-to-6 curve)」的強烈下墜效果。
快速指叉球握法
與其近親指叉球(Splitter)相比,快速指叉球的握法更深,靠近指根;而指叉球則握得較淺,靠近指尖。此外,指叉球的出手不需要強烈的手腕翻轉,這是與快速指叉球最大的差異之一。

快速指叉球起源
快速指叉球的發明人普遍被認為是「Bullet Joe Bush」,這位右投手於 1912 至 1928 年間效力大聯盟。他在因手臂疲勞無法再投曲球後,開發出這種替代球種。當時也有其他投手使用類似變化的球路,但 Bush 最終被公認為快速指叉球的創始者。